getImage.jpg  

 

getImage (1).jpg  

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,其長篇小說不好讀,主要是因為他擺脫了一向認為是小說核心成分的情節和人物。但我們若了解高行健的「嚮往自由」以及所謂的「沒有主義」,那麼對其小說即較能接受,進而欣賞其奧妙了。

高行健之嚮往自由以及其「沒有主義」的堅持,顯然來自於對極權專制(文化大革命即為代表)的不滿與反抗。不料文革之後,他仍受到壓迫,所寫的又禁止發表。逃到了西方,他深感自由的可貴,隨心所欲地寫,寫自己想說的話,也不在乎出版不出版,只要自己寫得痛快,活得快樂。

有感於種種「主義」總是意味著集體的偏執,集團的瘋狂,以神聖的名義摧殘異己,以群體的名義踐踏個人,高行健討厭一切「主義」,特別是那些有著強烈的政治意味或意識形態意味的主義,例如共產主義、法西斯主義、馬克斯主義……等等。他的可貴,在於從厭惡極權政治出發,導出對所有「主義」的拒絕──包括一般人都不願反對或不敢反對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,進而高倡個人權利、個體自由,尤其是精神上的尊嚴與自由。於是,對個人尊嚴與精神自由的信仰與追求,成為高行健思想的核心、作品的靈魂,而在表現形式上,也就形成其深具特色的風格了。

《靈山》和《一個人的聖經》中,關於文革、極權、專制的壓迫,令人不寒而慄;對自由的嚮往與闡釋,則最值得欣賞。高行健透過《靈山》的「我」說:「人本是自由的鳥兒,何苦不尋些快活?」甚至於索性在《一個人的聖經》第三十九章,通篇以哲理散文詩的形式來闡釋「自由」:「說佛在你心中,不如說自由在你心中。自由絕對排斥他人,倘若你想到他人的目光,他人的讚賞,更別說譁眾取寵,而譁眾取寵總活在別人的趣味裡,快活的是別人,而非你自己,你這自由也就完蛋了」。這些觀點令人印象深刻,值得細細去咀嚼回味。

由內容龐博的《靈山》和其姐妹篇《一個人的聖經》可知,高行健確是嚮往自由,而且勇於實踐,「沒有主義」的他不顧一切的去書寫所謂「人生的真實」(並非紀實),大膽揭開假象,切入現實的表層,深深觸及到現實的底蘊,踽踽獨行於靈魂與人性幽微處。高行健作品最令人動容的地方,不僅是他的小說語言,而且在於對自由的執著,以及對人的尊嚴毫不妥協的堅持,如果只因對他特異的寫作形式不習慣,乃至以道德的立場批判其情慾描寫過多,而刻意錯過這「立下中國小說里程碑」的作品,那將是心靈的莫大損失呀!

arrow
arrow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