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77791566_m.jpg  ﹝臺北:印刻﹞

(一)教育現場的觀察

臺灣推動教改,希望營造一個讓孩子快樂學習的環境,而且將來能夠提高國際競爭力。可是,事與願違,如今學生程度普遍不如以往,引起大家詬病。雖然學校越來越多,弔詭的是,升學壓力絲毫未減,課後補習班生意反而更加鼎盛。結果,教育的種種弊端變本加厲,孩子不快樂、教師力不從心、家長倍感無奈。「快樂學習」成了天方夜譚,「提高國際競爭力」似乎是難以實現的夢想。面對整個教育大環境,國人的痛苦指數不斷地攀高再攀高。如果關心教育問題以及孩子的成長,讀簡媜遊學誌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,應該可以帶來不少的啟示。

簡媜的丈夫「姚同學」至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當訪問學者五個月,她和應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「姚頭丸」隨行赴美。「姚頭丸」在柯林斯堡當地的Dunn I.B.School(國際認證學程學校,與臺灣臺北美國學校及歐洲學校屬同一系統)「寄讀」一學期(降讀四年級),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即為一家三口這一學期的生活紀錄,全書約十二萬字,搭配九十幀以上的照片和速寫,可謂圖文並茂,內容包括教育現場的觀察、遊記和生活點滴等,似乎有些蕪雜;其中關於教育的書寫,雖不盡然代表美國小學教育,但頗多的教育理念與做法,深具參考價值。

(二)教育愛

來自考試第一、升學至上的臺灣,簡媜對於美國開放、多元、尊重、用心的教育,感慨良深。

最令作者感動的是「姚頭丸」的級任老師,第一天上課沒給功課,只送班上二十三位學生每人一個牛皮紙袋當見面禮,袋中裝齊十二樣東西,包括牙籤、橡皮筋、ok繃、鉛筆、橡皮擦、口香糖、棉花球、巧克力、面紙、金線、銅板、救生圈形糖果等,樣樣東西看似平凡卻寓意深遠,各有其代表意涵,如「牙籤」是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;「橡皮筋」是提醒保持彈性,每件事都能完成;「橡皮擦」是提醒人人都會犯錯,沒關係的;「面紙」提醒,要幫別人擦乾眼淚;「金線」提醒,記得用友情把大家的心綁在一起;「銅板」提醒,每個人都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;「救生圈形糖果」表示,需要談一談時,可以來找老師……等等。不僅如此,老師還寫了信給學生,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。作者眼眶微紅,忍不住想,牛皮紙袋裡裝的是一顆什麼樣的老師的心?其實,不管教育經費是否充足?設備是否新穎先進?只要站在第一線的老師有「教育愛」,教育的前景就充滿希望。

遊學告一段落,作者欣見兒子的轉變,能夠勇敢地克服困難,自得其樂地學習,她以母親身分,也送給兒子九樣禮物,包括展現生命丰采的「一片葉子」、懂得保持情感與理性平衡的「一個秤」、能夠布施的「一塊炭」、冀望實力與機運配合的「一雙筷子」、能掛住夢想實現願望的「鐵釘與榔頭」、可以填補心靈坑洞的「一把鏟子」、管理「健康、財富、感情、生活」的四把鑰匙、因閱讀而擁有豐富心靈的「書」,以及提醒自己去尋到上天所賜,裝有專屬禮物的「一個盒子」。以上種種,在在流露作者愛子之心切,頗為發人深省。

(三)教育理念與做法

Dunn I.B.School的許多做法,值得借鏡。該校一切以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為「最高指導原則」,從學生角度去體察、施行,不厭其煩,不怕任何細節,除了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,其他如老師建議回家做功課的時間不要超過四十分鐘;課本每年重複使用,所以免費;數學教科書編寫拉高視野,接近Discovery與國家地理雜誌的知識性描述;數學採程度分級上課,九點上課前免費另開增廣班;頒獎表彰學生各類表現,公開分享其他得獎者的「讚辭」;學習程度與上課態度都列入評量範圍;沒有期中期末考,考試評量皆在平日依進度完成,避免只為考試而讀;每位學科老師都配有一位「學生老師」,雙老師制分工;邀請各行各業人士來校解說自己的工作……等,其中以「閱讀」與「研討會練習」,最是令人激賞。

相對於國內的父母不讀、老師不讀,學校家庭什麼也不做,卻一天到晚喊口號叫小孩讀,Dunn I.B.School則真正落實推動閱讀,培養孩子追求知識的習慣與能力。學校事先進行閱讀程度測驗,再分級上課,每天聯絡簿一定寫「閱讀二十分鐘」,還推薦學生閱讀適合等級的書籍,並要求自行操作電腦,實施「讀後測驗」,了解是否讀懂內容。如此潛移默化,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與能力,也不畏懼看厚書。與「閱讀」相輔相成的是「研討會練習」,老師會針對發下的文章,簡單解說進行方式,每人須先熟讀短文,畫出重點,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幾句看法,此即閱讀、思考、表達的統合練習,藉由研討會,讓小朋友理解,在追求知識或真理辯論的過程中,每一個人的意見都是不可缺席的。經過這樣長期的學習與鍛鍊,自然敢於發言,並且能夠條理分明地表達意見。反觀國內,這些不正是我們教育所缺乏的嗎?

(四)充滿陽光與能量

快樂遊學回到臺灣的「姚頭丸」,終究還是得進入原來的教育體制,雖然父親「姚同學」、母親簡媜和「姚頭丸」,一樣儘量少看電視、努力保持閱讀習慣,但「姚頭丸」是否可以繼續快樂學習?「姚同學」和母親簡媜能否不計較兒子的考試分數,以免影響心情?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模式?如何才能夠真正落實?閤上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,內心引起陣陣漣漪,卻依然存有一個個問號。

簡媜伴子遊學誌觸及的教育問題,目前難解,不免讓人心頭沉重,但她一改以往典雅圓融的文字風格,採取輕鬆幽默的筆調行文,倒是趣味橫生,帶給讀者不少快樂。試看簡媜與兒子幽默的對話,「姚頭丸」見母親出版許多書,就對正在寫作的簡媜說:「沒想到我有一個這麼優秀的媽媽!」簡媜抬頭看他一眼,答道:「謝謝喔,我也很高興有你這麼一個奇特的兒子。但是下次,可不可以不要在大完便的時候讚美我,感覺很怪。」又如,兒子整理跟隨父母至友人家中作客的心得,告訴母親,以後要買王伯伯家那種大房子,而且父母一起同住,簡媜挖苦兒子之大言不慚:「唷,不得了,出運了,我兒子要買房子給我住咧!謝謝你的孝心,請問誰掃地?」諸如此類的對話,怎不莞爾!當然,讀者亦不難從中看出其親子關係之密切,令人稱羨。再者,簡媜是宜蘭人,行文之中,穿插不少閩南語,如美食當前,以「口水潺潺滴」形容之;認為功課少,「用鉛筆凸一凸猶如以牙籤剔牙,三分鐘就可以凸好」;為了選購什麼版本的書,意見不同,久久未決,乃曰「滷半天」;脾氣來了,她就想「包袱款款」回臺灣找古早味;關於一個人不長進、沒出息,簡媜引用阿嬤的話:「你給他包餡,他還嫌你細丸哩!」雖然其臺語的寫定尚未臻圓熟,但一目了然,不至於造成閱讀的隔閡,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,應是本書寫作的一大特色。

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的確達成簡媜於「後記」所提到的希望,這趟旅行中關於小學教育的種種見聞實錄,展現了不同於教育理論的親和力與臨場感,是別具一格的「遊學誌」;且誠如「親友團」來信所言,裡面有陽光、有能量,對於教育感到倦怠或無力者,讀此書,或許也多少得以沾光、通電吧!

arrow
arrow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