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77791516_m  (一)現代中國小說傑作

魯迅(本名周樹人,1881-1936)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、思想家,其小說以新的觀念、人物、題材、主題,以及新的敘述方式、現代語言,打破中國傳統小說的舊格局,而且以豐富的內容、深刻的思想,振撼人心的藝術力量,沖刷中國人的靈魂,顯示出「五四」文學運動的實績。無疑的,魯迅的小說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奠基的歷史意義。其小說作品之中,使他成為中國文學的驕傲,也是世界文學知名人物的主要代表作,正是第一部小說集《吶喊》裏面的〈阿Q正傳〉,此一中篇小說在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隔年二月於《晨報副刊》連載,也是胡適推展白話文運動以來,現代中國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。

(二)小說形式完整可觀

〈阿Q正傳〉共九章,約二萬字,第一章「序」,大略交代阿Q大多住在「未莊」,不確定其姓氏、籍貫,作者刻意虛化小說的空間,而突出時間在小說中的意義。第二章「優勝記略」,謂阿Q沒有家,住在土穀祠裡,也沒固定職業,只靠做短工過活;雖常被欺負,卻自有一套「精神上的勝利法」。第三章「續優勝記略」中,連阿Q一向都瞧不起的王癩鬍都反過來羞辱他;此外,阿Q罵留洋回來、剪去辮子的錢太爺大兒子,是「假洋鬼仔」,自己則對小尼姑動手動腳。此前三章,著重於刻劃阿Q精神勝利病的基本性格特徵。

第四章「戀愛的悲劇」,阿Q有了傳宗接代的念頭,調戲趙太爺家的女僕吳媽,結果挨了打,被趕出趙府,還得設法賠罪。第五章「生計問題」,因調戲婦女,導致短工皆為小D所搶,阿Q心有不甘,與小D打了一架,未分勝負;之後阿Q落魄到乞食維生,竟至靜修庵偷拔蘿蔔。第六章「從中興到末路」,阿Q離開未莊,進城去,於中秋返回未莊,阿Q似乎發了財,人人對他刮目相看,實則阿Q不過是個不敢再偷的小偷罷了。中間的三章,進入特定的故事情節,阿Q企圖改變生活現狀,反而造成生計問題,迫使他步上末路。

第七章「革命」,辛亥革命成功了,原本對革命深惡痛絕的阿Q,以為加入革命黨,要什麼就有什麼;見其他人把辮子盤在頂上,阿Q有樣學樣,自認已經投降了革命黨。第八章「不准革命」,其實革命之後,未莊並沒有什麼改變,但趙府遭搶,不被允許參加革命的阿Q由於有做過這路生意的前科,莫名其妙地成為傳說中幾個搗亂的、不好的革命黨之一。第九章「大團圓」,阿Q以搶奪罪而被捕下獄,不明不白地畫押認罪,遊街示眾之後旋遭槍斃,結束一個農村無賴荒謬的一生。這最後三章,表現阿Q在社會變革時期內心的騷動和矛盾的激化,形成悲劇的結局。特別是第九章取名「大團圓」,實則神往「革命」的阿Q卻成了「革命」的犧牲品,其命運比真正革命者為革命而犧牲的命運更為悲愴,作者之諷意,顯而易見。

一般而言,魯迅大多數小說都屬於心理、情緒型,以人物的「情緒線」來結構小說,亦即以人物的情緒做為小說的整體框架,將故事情節和生活畫面編織進人物主體的情緒感受之中,〈阿Q正傳〉則十分難得的採取「情節線」貫穿,運用順敘的方法,有一條明顯的時間線索,對人物和情節交代得十分清楚明白,可謂魯迅小說裏面,形式最完整的一篇。唯第一章「序」,約一千五百字,依內容觀之,篇幅嫌多,顯得拖沓,應可刪減大半,與第二章「優勝記略」合併,則通篇結構必更嚴謹。

(三)鞭撻中國人的劣根性

魯迅自言,〈阿Q正傳〉主要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。亦即藉由阿Q的形象,深刻地鞭撻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民靈魂上的弱點,哀其不幸,怒其不爭,藉以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,總結農村「革命尚未成功」的教訓。而〈阿Q正傳〉所暴露的中國人劣根性,除了愚昧無情的可怕心態,諸如認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;或者攀附權力的寡廉鮮恥,諸如革命成功了,反對革命的保守份子紛紛「出錢出力」,設法加入革命黨或自由黨,為將來鋪路。當然,最為突出的劣根性,莫過於自卑又自大的精神勝利法了。

阿Q受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,在黑暗社會的壓榨下,形成一種「阿Q精神」,亦即「自我解嘲」的精神勝利法。如阿Q住在土穀祠,一窮二白,他依然厚顏誇耀:「我們先前
──比你闊的多啦!你算是什麼東西!」他頭上長了個癩瘡疤,但是諱疾忌醫,不只忌諱別人說「癩」字,就連「光」、「亮」、「燈」、「燭」都諱,然而別人並不理會,見到他還是故意恥笑他,這時阿Q就估量對方,口訥的他便罵,氣力小的他便打,偏偏他總是吃虧的時候居多,當他被人揪住黃辮子,在牆壁上碰了幾個響頭,阿Q這麼想:「我總算被兒子打了,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……」於是又心滿意足地得勝似的走了。以開阿Q玩笑為樂的人知道他有這種精神勝利法,再打就叫他自己說「是人打畜牲」,阿Q竟兩隻手都捏住自己的辮根,歪著頭,說道:「打蟲豸,好不好?我是蟲豸──還不放麼?」而且轉念一想,自己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,「狀元不也是『第一個』麼?『你算是什麼東西』呢!」這種極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,簡直教人啼笑皆非。

此外值得一提的是,小說人物為什麼叫「阿Q」?國民革命之前,男人腦後蓄留「辮子」,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,它後來代表的是傳統文化的保守、負面形象,對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或對投機政客袁世凱而言,「剪辮」乃是中國現代化的象徵,一刀下去便由滿清到民國,由專制到共和,由傳統到現代。至於「Q」,到底是什麼?魯迅曾告訴胞弟周作人,阿Q之所以用Q,那是因為Q字本身有條小辮子。此一說法雖然好玩,但其象徵意義在在值得深思。

(四)透露理想之光

魯迅小說在表現方面,描寫一貫冷靜而客觀,鏡子般忠實反映時代生活,甚至近於殘忍、冷峻,充滿現實主義精神。不過,〈阿Q正傳〉可貴的是,透露了理想之光,有著浪漫主義色彩,比如阿Q臨刑時,忽然「旋風似的」閃現出「像兩顆鬼火」的狼眼睛,彷彿在「咬他的靈魂」,魯迅筆下這個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的沉默靈魂,終於在臨終前發出了「救命」這一聲「生」之呼喚。此一描寫,可說是魯迅馳騁浪漫主義的遐思,在解剖濃黑的舊世界的同時,賦予作品理想的光芒,也從而提升了小說的藝術境界。

論中國現代小說成就,魯迅堪稱第一,許多人讀過魯迅小說,印象深刻,多年以後重讀,竟覺出乎意料的好,完全沒有讀民初時代小說的隔膜感,魯迅小說之魅力由此可見一班。不過,於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觀之,中國人的劣根性顯然依舊存在,我們重讀魯迅代表作〈阿Q正傳〉,怎不感慨良深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魯迅 阿Q正傳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