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56302rQg453pw3c3613iw2zbo94828sx01a  

(一)偉大而動人的愛情

《麥迪遜之橋》(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)是羅伯‧J‧華勒(Robert James Waller)的第一部小說,他也是北愛荷 華大學 教授,多才多藝,為知名作家及攝影家。《麥迪遜之橋》於1992年甫出版即雄踞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榜冠軍,後來被翻譯成十餘種外文版本,總銷售量超越了《飄》(另譯《亂世佳人》)。1995年,《麥迪遜之橋》改編為電影,賣座與口碑均佳,再一次成為當年熱門話題,被譽為九○年代最偉大而動人的愛情電影之一。

(二)短短四天的熾戀

作者以調查報告的方式,敘述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。一九六五年夏天,住在愛荷華州麥迪遜郡農莊的芬西絲卡,時年四十五,因丈夫李察帶著孩子們去伊利諾州參加展出得獎牡牛的市集,於是本性浪漫的她擁有一整週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。任職於《國家地理雜誌》的特約攝影師若柏‧琴凱,五十二歲,前來拍攝聞名的遮篷橋而迷路,正巧向芬西絲卡詢問,她熱心帶若柏前往,還協助拍照工作,因相談甚歡,芬西絲卡邀請若柏共進晚餐,想不到他們身心靈契合,彼此心動,相互吸引,觸動內心深處「古老、熱切的幽靈」,終於禁不住壓抑的情感而將自己交付給對方。不為當地鄰居所知,兩人如膠似漆地相處四天,卻也面臨情感的矛盾與掙扎。

芬西絲卡在若柏邀請下,一度想拋夫棄子,不顧一切地跟若柏遠走高飛,唯在最後關頭,芬西絲卡選擇留下來。若柏黯然離去後,除了若柏有一次寄紀念照給她外,兩人至死未再通話或見面;但兩人都對這一生只會發生一次且絕不可能再來的愛,永藏心中。直到丈夫李察於一九七九年去世,芬西絲卡亦未說出這心中的秘密。

一九八二年,若柏離開人世,他的律師將遺物寄給芬西絲卡,包括她送他的項鍊、他最愛的照相機,他們共處四天、整理得清清楚楚的照片,以及她邀請他次日共進晚餐的便條,生前寫給她而未寄出的一封信……等,若柏更希望將骨灰灑在羅曼斯橋,足見去世之前,他依然深愛著芬西絲卡。此後,每逢生日,芬西絲卡總是瞞著家人,把收藏的這些遺物,逐件拿出來重溫一遍。

一九八九年,芬西絲卡去世,遺言要將自己火化,並將骨灰撒在當地的羅斯曼橋下而未跟丈夫合葬,兒子邁可與女兒卡洛寧無法理解。直到看過母親的信和筆記本才恍然大悟,得知這一段婚外戀的來龍去脈,也體諒了這段情感,完成母親遺願,將其骨灰與若柏骨灰同灑橋下。可貴的是,兄妹倆也從中體驗了夫妻生活之道,分別向各自的另一半表達善意與愛意。

(三)芬西絲卡左右為難

外遇、出軌本為法、理所難容,《麥迪遜之橋》卻將此一「不道德」事件提升為「超越的愛」,這對於「婚姻」的社會規範,無疑是一大挑戰,應為小說與電影形成熱門話題的主因。不過,由《麥迪遜之橋》主要人物的塑造,或可對這樣「一生只會發生一次且絕不可能再來的愛」,有進一步的理解。

芬西絲卡是愛荷華州麥迪遜郡的農婦,有一對子女,表面上婚姻生活美滿幸福,其實她有著浪漫情懷與夢想,其隱藏的冒險性格跟愛荷華當地保守的民風、文化格格不入。諸如芬西絲卡由義大利那不勒斯初抵美國,原本在中學教書,但甫自軍中退伍的丈夫不喜歡她工作,希望她留在家裏照顧孩子,於是她就辭職了,變成一個全職農婦。一般來說,丈夫不想談論性事,認為性是危險的,偶爾他對性有興趣,唯總是倉卒了事,冷靜地重複些基本動作,不太在意她刻意抹上的香水,這不免使她變得漫不經心。更令她難以理解的是,包含某種冷酷、無感覺的矛盾,亦即丈夫怎麼能夠在牛隻身上給予愛與關注,然後看著牠們被賣、被屠宰?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,芬西絲卡長期默默接受,彷彿失去了自我。

對於愛荷華,芬西絲卡告訴若柏,此地人們很好,都能守望相助,甚至於車子可以不用上鎖,可以讓孩子四處亂跑而不用擔心意外,這裏的人有許多良好的本質。可是,鄉下地方彼此間幾乎毫無隱私可言,而且總是談天氣、農產品價格、新生嬰兒、葬禮、政府計畫和運動隊伍,幾乎不談藝術和夢,她向若柏坦言:「這不是當我還是一個女孩時所夢想的一切。」但多年來,她只是一直無言地反抗這種生活。

直到若柏‧琴凱出現,她身體裏面還躍動著的另一個實體,甦醒過來了。短短四天,她束縛、壓抑的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,成為她生命中的永恆之愛戀。

(四)若柏像是最後的牛仔

若柏‧琴凱為《國家地理雜誌》特約攝影師,經常外出旅行、工作,夫妻聚少離多,曾經有一段勉強維持五年的婚姻,沒有孩子,多年來他一直在尋覓心動的伴侶。若柏對於攝影觀念向來有所執著,他不只是接受事物的現貌,還試圖讓它們變成反映個人意識和精神的東西,以及嘗試在影像中尋找詩。若柏自言是已經過時的「最後的牛仔」,認為這個世界已太過於被組織化,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位,諸如法律、社會傳統、長期計畫、預算……等,而大家也都相信組織的團體力量。他憂心,人們正在放棄自由天地,正在組織化,正在消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,連牛仔也終將消失。他之拍攝一些美好的照片,是希望在他完全過時,或某種嚴重的破壞之前,藉以向人生告別。這是若柏對於古典與傳統價值的堅持,他是一個彈吉他、寫一點詩,會因為天空顏色而興奮的男人,跟講求實際、輕視文學藝術,以觀看電視為主要休閒活動的丈夫,形成了強烈對比。

當然,若柏的審美觀也自有見解,他發現,男女之間肉體上的事物是美好的,實則對他來說,真正重要的是伴隨而來的智慧、熱情,以及可以感動別人,也被別人感動的細膩心神,而大多數年輕女性,儘管擁有美麗的外表,但她們太年輕,或者不夠用心,以致並不吸引他。芬西絲卡則有著某種令他受到吸引的深度內容,她具備智慧,他可以感覺得出來,也有熱情,正因若柏和芬西絲卡彼此心靈的契合,才會一見鍾情,譜出這段火光一般短暫的熾戀。他們同時擁有身體的歸屬與靈魂的遇合,這樣的愛,遠遠超越了肉體層次的意識,對於他們來說,「愛的確是精神上的」,此說一點也不陳腐、虛假。芬西絲卡留給子女的信上寫道:「在四天裡,他給我一個宇宙,並且使我支離破碎的片段化成了一個整體。」若柏跟芬西絲卡二人的生命,因對方而獲得了完整。

最後抉擇的時刻,若柏跟芬西絲卡說:「在這個曖昧的宇宙裏,這樣的愛只會發生一次絕不可能再來,不管你活了多少輩子。」怎不教人動容?

(五)美麗的遺憾

面對傳統社會的道德批判,若柏和芬西絲卡無可避免地內心十分掙扎。若柏與芬西絲卡單獨相處,「古老本能反抗著一切所學的,反抗著幾世紀的文化所推進的禮儀,反抗著文明人的嚴格規矩」,若柏嘗試藉由工作轉移心思,試圖掌握自己,但他終究還是失控了。

相較之下,芬西絲卡背負更為沉重的精神壓力。儘管她尚未做出任何愧對丈夫的事,內心已自然而然有了罪惡感,一種因遙遠的可能性而產生的罪惡感。當若柏邀芬西絲卡遠走高飛,她想跟他走,自私地想擁有他,一番天人交戰之後,芬西絲卡<tt>深知,只要跨出這關鍵的一步,什麼感覺就都沒了,將來可能留下無盡的悔恨和內疚。由於懸崖勒馬,</tt>《麥迪遜之橋》留下了美麗的遺憾,這樣的愛也因此而永恆了。

兩名子女從母親遺留下來的三本筆記中發現母親的外遇,母親的告白起先讓子女驚奇、憤怒,難以理解,但慢慢地,透過母親的思維,再對照自己的當下與另一半的心境,再婚的邁可和面臨婚姻危機的卡洛寧,不只體諒了母親的「出軌」,也開始回頭尋求自己另一半的諒解。這樣的寬容與諒解,提升了《麥迪遜之橋》的藝術境界與內在價值。

《麥迪遜之橋》未以世俗的角度或道德批判來看待若柏與芬西絲卡的戀情,認為這是人性的一部份,並且不慍不火地詮釋了人性的壓抑與慾望、真情與道德的極端對立,呈現中年男女意識的矛盾與掙扎,在在值得一再省思、回味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