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77791797_m.jpg  

(一)「存真」之書

《人性枷鎖》是英國作家毛姆(Somerset Maugham,1874-1965)最具代表性的長篇鉅著,敘寫主角菲立浦自幼年、成長,直至組織家庭的人生體驗,包括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、樂、愛、恨,以及宗教的信仰與幻滅,人生意義的探索與領悟,生活的夢想與落實……等,翻譯家孟祥森謂,這是一本「存真」的書,其價值即在於一個「真」字。藉由《人性枷鎖》,毛姆寫出對自己前半生的反省,真實反映人性之複雜,毫不掩飾人生中的挫敗與邪惡,更予以深刻的諷刺與批判,形成本書寫作的鮮明特色。

先天瘸腿的菲立浦父母雙亡,改由伯父威廉牧師撫養,由於伯父的固執、保守和自私,菲立浦童年生活很不快樂,跟伯父的關係一直不好,直到伯父病故,菲立浦從來不曾喜歡過他。書中,藉由伯父的人物塑造,對其表裏不一的虛偽,可謂極盡諷刺之能事。

(二)表裏不一的虛偽

伯父威廉既是牧師又為菲立浦的監護人,對姪兒菲立浦卻看不出什麼愛意,比如每個星期天下午茶的時間,伯父總要吃一個煮蛋,以便在晚禱的時候可以增加體力,菲立浦也很想自己吃一個蛋,但伯父只是給他吃雞蛋的頂端,就已認為這是一種恩寵。事實上,菲立浦發現伯父十分自私,連老妻病故,伯父想的竟是如何把後事辦得體面風光,心中毫無應有的哀傷之情;談著主持葬禮之事,伯父卻能心平氣和地又吃第二塊蛋糕,這貪吃的一幕,令菲立浦不滿。先前疼愛菲立浦的伯母拿出私房錢資助他前往巴黎習畫時,曾經告訴菲立浦:「以前我總是祈求上蒼,不要把我先帶走,因為我不要你的伯父一個人孤孤單單留下來,我不要他忍受這一切痛苦,但現在我知道,這些事情對你伯父來說,並沒有對我那麼重要。他希望比我活得長。我一直都不是他想要的太太,我敢說,如果我有什麼意外,他會再結婚。」雖然伯母死後伯父未再結婚,倒是習慣沒有太太的日子,吃著同樣的東西,說著同樣的話,散著同樣的步,反而比以前又胖了一點。

此外,伯父威廉的表裏不一,對照於他牧師的身分,尤顯諷刺。比如菲立浦未入皇家學校之前,在家自修,伯父親自教他拉丁文和數學,其實,關於這兩門課,愛面子的伯父自己根本一竅不通;伯父喜歡收藏書籍,每次進城都不會空手而歸,他一定要到舊書店去待 一兩 個小時,往往買四、五本發霉的舊書回來,可笑的是,書本僅供陳列展示,因為他老早放棄了讀書習慣。毛姆透過主角菲立浦諷刺著,因為伯父藏書如此之多,以至他對它們知道得非常之少。伯父也不允許任何人在屋內吸煙,認為吸煙是討厭的習慣,常常說,任何人成為習慣的奴隸都有損人格,可是他忘了,自己卻是喝下午茶的奴隸。伯父反對菲立浦習畫,但又虛榮地渴望菲立浦幫他畫像。菲立浦太了解伯父了,內心不免質疑:他無法了解,自己做不到的事情,以教士身分對他人佈道的時候,卻煞有介事地滔滔不絕,這樣的欺騙令他憤怒。

歲月無情,伯父年老多病,看見菲立浦就一直在講自己經濟的困難,避免生活陷入困境的菲立浦開口向他借錢,在菲立浦看來,這老人剩下的只有兩件事,那就是吃的享受和對於金錢的把持,這是何等可厭的晚年。菲立浦覺得,伯父終身傳揚的宗教現在對他來說,不過是一個空洞的形式而已;每個星期天,副牧師都來到家裏,為他舉行聖餐禮,也常常把他那一大本聖經翻開誦讀,但很顯然,伯父對於死亡有著極大的恐懼;表面上他相信死亡是通向永生之門,實則他並不想進入那永生。試問,還有什麼比這更諷刺呢?

菲立浦對這老人沒有任何情感,是以伯父臨終的早晨,菲立浦在花園散步,反而感覺處處充滿新鮮的空氣和露水,鳥兒在歡樂歌唱,只見天空碧藍,玫瑰盛放,樹葉翠綠,草地溫柔,一切多麼甜美舒暢。菲立浦就在園裏坐著,一邊想像臥室中正在進行的神秘事情。毛姆此一對立筆法所蘊含的諷意,顯而易見。

(三)人生的徒然

其他人物塑造方面,同樣諷刺意味十足,例如於德國海德堡結識的好友海華德,是光說不練、自欺欺人、不敢面對現實的「空想家」,他深信所謂的肉慾就是浪漫情感,他的搖擺不定就是藝術氣質,他的懶惰就是哲學的寧靜,他鄙俗的心渴望附庸風雅,把每件事情都看得比原來的樣子更華美更巨大一些,每件東西都輪廓模糊,閃耀在多愁善感的金色迷霧之中;他扯謊而永不曉得自己在扯謊,當別人指出事實,他卻回應:謊言是美麗的。而且海華德一向認為,愛國熱情不過是一種偏見,自己更以大同主義自許,詎料海華德後來竟在愛國風潮之下,莫名其妙地加入軍旅,要為國家戰鬥,結果到了南非尚未正式上戰場即已病亡,菲立浦心想,海華德的死和他的生一樣是徒然的,怎不諷刺!

再者,赴巴黎習畫時期的精神導師──詩人克朗簫告訴菲立浦,生活是要去過的,而不是要去寫的,人生的答案必須自己找到答案才有價值;還闡述波斯地毯蘊含的人生道理,謂:「看到色彩極其華美而紋理極其複雜的波斯地毯,讓你驚奇喜悅。在這些地毯中你可以看到東方的神秘與感官之美……你還可以看到許多別的東西。你剛剛問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?去看看這些波斯地毯吧,有一天答案會不請自來。」這樣的思想開示,影響菲立浦的一生。克朗簫把菲立浦從絕望的深淵中救出來,自己卻絕望地沉進這個深淵。克朗簫的生活,一塌糊塗,既老病又酗酒,這個被社會所棄的詩人晚景淒涼,由菲立浦為其處理後事。更諷刺的是,原先似乎有一點冷漠的評論家李奧納德,利用詩人克朗簫之死,寫了一篇「充滿美與同情」的「傑作」,當成克朗簫死後出版的詩集前言,先行刊登在雜誌上,把克朗簫詩作中最好的部分全都引用了,因此詩集出版時,讀者已趣味索然;然而這篇充滿魅力的文章,卻使他自己的地位大為增進。

此外,傲慢庸俗卻又令菲立浦著魔般無法自拔的餐廳女侍梅爾德,背棄菲立浦,使他傷心欲絕,隨後給予他精神慰藉的是靠寫廉價愛情小說維生的單親媽媽諾拉,可是梅爾德受騙後回頭找菲立浦,他立即捨棄諾拉,投入梅爾德懷抱,菲立浦無意間發現,梅爾德正是諾拉廉價愛情小說的忠實讀者,梅爾德還告訴菲立浦:「他的書我每一本都看過,寫得真棒。」後來水性楊花的梅爾德再度背叛,愛上菲立浦的學長暨好友格瑞菲斯,菲立浦直接了當地請求情史豐富的格瑞菲斯高抬貴手,說:「這件事對你來說並不算什麼,你已經有過那麼多女人──請你不要把她搶走。這對我來說是整個兒的命,我一向就不幸得很。」格瑞菲斯當面向好友發誓,絕不會做這種事,結果話剛說完,格瑞菲斯已寫情書給梅爾德,積極展開追求,其言行不一的卑鄙,怎不諷刺!

(四)作者的自我剖白

由於毛姆學醫出身,對於醫界亦有嚴厲的諷刺,此一方面以南岸鄉下老醫生的批判最具力道,原來從大都市跟隨他做助理醫生的那些年輕人,只懂得大醫院的治療方式,面對一般執業醫生,都有一種毫不掩飾的輕視態度,自信得不知天高地厚,但他們的知識是理論性的,碰到頭痛腦熱的小病卻束手無策,老醫生看出他們的毛病,發現他們的無知,毫不客氣地指責,並因此感到極大的樂趣。

還有,毛姆出生於法國巴黎,十歲以前在巴黎度過童年,自幼就在感覺、思想上,對法國充滿濃厚的親切感,終其一生,都對法國文化愛慕有加。毛姆自言:「教育我的是法國,教我知道美、瀟灑、機智、良知等妙處的也是法國。」反之,他對英國的頑固保守深感不滿,《人性枷鎖》中,藉由菲立浦於德國海德堡求學時期的數學老師華頓之口,有著相當諷刺的譬喻,他告訴打算遵從長輩之意,回英國上牛津大學的菲立浦:「你知道生活有兩種好東西: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。在法蘭西你有行動自由,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,沒有人干涉你,但你卻必須像每個人一樣的思想。在日耳曼你必須像每個人一樣的行為,但是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。這兩種都是好東西,我個人寧可喜歡思想的自由。在英格蘭你兩樣都沒有:你被約定俗成的東西磨成塵埃。你不能照你喜歡想的樣子去想,也不能照你喜歡做的樣子去做。這因為它是一個民主國家。我想,美國更壞。」如此不留情面地批評「祖國」,或許是毛姆在英國本土所獲文學評價低落之重要因素吧?

《人性枷鎖》的菲立浦,學醫有成,於窮人地區替產婦接生多次之後,對於「窮人」的心理別有一番體會,亦即窮人對生活有一種閒散的態度,使他們覺得,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似乎是刻板的、僵化的;再者,他們對中產階級有一種輕視,因為那些人都軟趴趴,不用自己的勞力來工作,那些有自尊心的窮人,只期望別人不要來騷擾他,但大部分人則把經濟較好的階層當做是他們剝削的對象;他們知道要說什麼話來討好有錢人,以便讓富人拿出一些救濟金,而他們接受慈善的捐助或給予,就好像那些比他們有錢的人是愚蠢的,他們得到救濟是出於富人的愚蠢和自己的聰明。以上對「窮人」犬儒心態之諷刺,固然發人深省,卻明顯是作者毛姆的「現身說法」,相較於透過人物塑造來表達諷意,其藝術表現當有所欠缺。

毛姆的創作受到法國自然主義影響,以描寫生活在大都會的人群為主,深入描述人類心靈中的掙扎與人心的黑暗面,我們由《作家筆記》可以看出毛姆的人生哲學,他是無可奈何的無神論者,對人類的善良力持懷疑的態度,冷眼旁觀,反映複雜的人性,一一拆穿假道學的面具,予以犀利的諷刺,誠如論者所言,像手術刀般直接俐落,但也是作者的一種自我剖白,引人深思,其代表作《人性枷鎖》即為具體的呈現,深具魅力,這應當是此書長壽的主要因素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