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065226766_x.jpg  ﹝北投的天空﹞

(一)現代人的必修學分

進入二十一世紀,所謂「後工業社會」的休閒時代、休閒社會已經來臨,建立正確休閒觀念,培養健全的休閒能力,妥為運用時間、金錢、精力來從事自由、自發性的休閒活動,使生活品質更美好,乃是現代人必修的一門學問,可稱之為「休閒學」。休閒不僅是個人擁有自主的時間,更重視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自主性選擇,凡從事休閒的個體皆具有完全自由的覺知,未受到任何外力的壓迫,或被外力所引誘,且從參與的過程中,進而發現人生意義,達成自我實現,唯其如此,才算是真正的休閒。

從字源看,「休閒」Leisure源於拉丁文的Licere,意指「被允許」(to be permitted)或「可以自由」(to be free)。希臘文的「休閒」,則指無拘無束的行為,或是擺脫工作之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,乃至利用這段時間所從事的自由活動。從中文字面的意義來看,「休閒」包含了「休息」和「閒暇」兩個層面,所以休閒似乎指涉一個人擁有的「閒暇的自由時間」或「從事任何可以恢復精神、體力的活動」。

至於中國,早在黃帝時代,當時休閒活動就已經有了舞蹈、擊劍、角牴、養生術、射箭及蹴踘等,及至孔子時代,刪詩書、贊周易、作春秋、制禮樂後,確定了以「六經」(易、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春秋)和「六藝」(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)為教育課程,其中又多半與「休閒活動」相關。《論語
述而》曰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泰伯篇亦曰:「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」禮樂、游藝活動在儒家思想裡,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休閒教育,休閒教育和生活教育已結合為一,可以說是世界各國休閒教育的最佳典範。

(二)休閒的誤解

雖然休閒生活教育有其根源,不過無論古今中外,對休閒的誤解卻也不少。中世紀歐洲,基督教主張苦行,尤其喀爾文教派,更嚴厲禁止一切休憩性的活動。又如十九世紀的美國某些教會學校,極端禁止遊戲,其娛樂只限於園藝、散步、騎馬、沐浴……等,學生絕對不能放縱於世俗之所謂遊戲,他們認為,幼年慣於遊戲,老來一定耽迷其中,不可自拔。連現代心理分析弗洛依德學派也主張,人類需藉由工作的投入,才能逃避禁忌的性愛衝動和幻想,所謂休息,頂多只是為了下一步的工作。總之,休閒是附屬的,不重要的。

中國方面,到了中古世紀,傳統農業社會逐漸鄙視娛樂,崇尚勞動,謂「民生在勤,勤則不匱」,做為中國人啟蒙教本的《三字經》則曰:「勤有功,戲無益。」此在在促使社會走上苦行勤勞的道路,視休閒娛樂是遊手好閒之徒所為。直至今日,國人對休閒的看法,每每是負面的。由於升學主義的壓力,以及長久以來深受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」的影響,國人多誤認休閒只是玩樂罷了,結果不論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,都偏重於升學、就業的準備,而忽略休閒生活的引導,學生成天被教導如何讀書、考試,卻很少教以如何利用休閒時間,缺乏休閒生活的訓練。而學生本身則擔憂休閒會有損成績,乃自動放棄課外活動。事實上,不少家長和教師也認為,休閒活動只會浪費時間、金錢,非但不鼓勵,反而嚴加禁止,使得學生一個個成了書呆子。相反的,學習低成就的學生為了尋求解放,結果是一味投入有害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,甚至墜入犯罪的淵藪,形成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。

(三)人生的達人

其實,休閒可促進個人健全發展。參與休閒活動,在消極方面,個人於活動中可以充分宣洩個人的情緒障礙,如挫折、恐懼等,放鬆自己,使內心平靜,而在活動中獲得的技能也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,使人得到工作以外的喜悅和滿足;在積極方面,則可擴展生活領域,體驗成就與能力,促進創造力與自我表達,幫助個人的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,發展個人特質與人格,改善人際溝通與社會技巧,維護身心健康,發現人生意義,進而達成自我實現。總之,「休閒」不論在個人成長、社會發展與經濟繁榮等方面,均有其積極功能。近來,以「策略先生」聞名的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《OFF學∕會玩,才會成功》(陳柏誠譯,臺北:天下雜誌,二
○○六年四月初版),對於休閒觀念的闡釋與導正,值得二十一世紀工作繁忙、生活壓力沉重的現代人所重視。

大前研一認為,從年輕開始,對於「ON(工作)」與「OFF(休閒)」都應該同樣地注意,不只在工作上遊刃有餘,並且要能創造出時間、金錢、悠閒的心情,盡情地享受人生,才稱得上是真正的「人生達人」。

關於「OFF(休閒)」,大前研一提到以下重要概念:適當的休閒,不但不會成為工作的阻礙,反而還有所助益;要讓工作和休閒都能有計劃地進行,這當然牽涉到時間和金錢的重分配。比如無法真正放鬆身心的應酬活動、假日漫無目標的昏睡、觀看電視以打發時間……等,都應調整為享受休閒生活的時間,進一步將這些多出來的時間,投入於別的興趣、學習,或是用來跟家人交流。而金錢的再分配也不可避免,對於住宅和車子的購買、子女教育費用的支出,應深入檢討評估是否適當、必要?儘量避免浪費,如此即可挪出更為充裕的「休閒資金」。

其次是休閒生活的鐵則,包括:工作時努力工作,休閒時徹底轉換心情,充分享受休閒的快樂;把時間金錢花在自己真正喜歡的興趣上;如果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休閒活動,不要以繁忙為理由而拖延,應該馬上行動;「自費」才能夠讓休閒生活因「徹底地享受」變得更加充實;同樣要消費,就到最佳的休閒地點去享受;從事休閒活動的態度須「專注、深入」;結識相同興趣而不同年齡層或不同職業領域的同伴;以與年齡不相稱的精神,勇敢挑戰體育活動;避免過度緊湊的休閒生活,以免造成「休閒勞累」的反效果;善用現代科技,如電腦、網路、數位相機等來蒐集情報,或是整理音樂、相片、影像等各種資產,都頗值得參考。

雖然大前研一的經濟和體能條件優渥,所從事的休閒活動有出國旅行、騎越野機車、駕駛遊艇、演奏樂器,但他也提到省錢方便的休閒方式,如滑雪、釣魚、散步……等,甚至於利用週末假期,跟家人同遊「一天來回的美食之旅」,可謂多采多姿,呈現其色調鮮明、高品質而多元經驗的生活,堪稱「創意工作者」兼「優質生活家」。

(四)不簡單的生活哲學

一般而言,休閒活動的方式,應依年齡、性別、經濟能力、個人體能、興趣的不同而從事多元的選擇,包括體能性、知識性、娛樂性、藝術性、服務性等。當然,很可能某一休閒活動即橫跨不同的性質。而休閒的方式亦可再區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大類,在選擇時,需因人、因事、因地、因時而做合理的權變,最好是「動靜兩相宜」,力求多元化,畢竟內向者若老是偏好靜態休閒,不但會流於乏味,在人格發展上也必然容易產生偏差;反之,外向者若老是以為要選擇動態休閒才符合胃口,有時會盲目玩樂,或者集體從事一些超出體力的活動,如此反而太累,乃至戕害身心。所以說,動態、靜態休閒活動必須力求調和,多去嘗試,人人進出於動靜之間,唯有培養這樣的休閒觀,才能夠為自己帶來充分的調劑與快樂。

由於休閒時代到臨,休閒已是現代人的必需與憧憬。然而長久以來,休閒生活教育的欠缺,導致國人不知如何運用閒暇,於是休閒生活產生庸俗化、功利化、縱欲化、空洞化等偏差,反而有礙身心健康發展,造成社會的不安。研究發現,關於「休閒」的正確觀念,不分性別、年齡,大多數人都需要輔導。總之,未善用時間和金錢的休閒不能算是休閒,真正了解「休閒」的真諦,這是一種不簡單的生活哲學,而大前研一以自身經驗為例所寫成的《OFF學∕會玩,才會成功》,適足以做為極佳的休閒參考,幫助我們藉著休閒生活而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及個人的自我實現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