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g7.jpg  ﹝《浪淘沙》電視連續劇劇照﹞

福佬丘雅信、客家人江東蘭和福州人周明德是《浪淘沙》的主角,東方白對這他們的人物塑造,最為用心,達到了英國小說家《小說面面觀》所謂的「圓形人物」之效果,他們最主要的共同特色是「人道精神」,也都是正面的好人,而次要人物之中,不論是日本人、西方人、台灣人、大陸人,皆可明顯看出其「善∕惡」二元對立手法的運用,藉以顯現故事的意義,開拓更廣闊的藝術空間,有助於領會作者深刻的命意和良苦用心。

特別是日本人,善惡的對比最為強烈,竹中鬼木校長與新竹航空隊基地鬼塚隊長就充分發揮了戲劇張力,令人難忘。西方人、大陸人之中,分別只有溫哥華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顏小姐與溫哥華中國領事館領事「厲昭」,扮演著主要的負面角色,其戲劇張力遠遠不如日本人的部分。至於台灣人,較明顯的負面角色是「磨刀利」,然因著墨不多,所以善惡之對比,已無足輕重矣。

關於人物的對比,姚一葦於《藝術的奧秘》第七章「論對比」指出,人物通常有兩種不同或矛盾的性格,而這兩種性格統一於同一個人物身上,但卻是對立的。東方白亦曾於小說〈草原上〉透過第一人稱的「我」,說:「我們怎能照傳統的二分法將人分成『好人』與『壞人』?『好人』便沒有一點瑕疵,『壞人』便一無是處。其實人人都像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思(Sphinx),是『聖人』與『禽獸』的混合物,只是混合的比率不同罷了。」觀諸《浪淘沙》的扁平人物,均採素描手法,以粗線條勾勒,只是單純地將人物區分為善與惡,並未能真正深入、細膩地描寫前述既善又惡的矛盾性格,我們不易看出人物的內質特點。當然,這也是扁平人物於塑造時,先天上難以克服之處吧!

無論如何,東方白本乎結構主義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,塑造《浪淘沙》的次要人物,建構善惡之對比,創造嶄新的表現形式,有助於探求意義結構,加深對其主題意蘊的理解,我們藉此可以看出東方白的人道思想、愛的哲學,和他對於人生的看法,從而導出對內在精神生活的價值回歸。我們也認同《浪淘沙》周明德深受文革之害的大弟周明圓所言:「人總要往前看,不必往後看。」任何人不論善或惡,我們都應抱持「寬容」的態度,不遺忘但也不記恨,否則冤冤相報何時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