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1836924_1016079511749588_3618869509734943370_n.jpg  ﹝臺南赤崁樓燕尾﹞

日常生活中,特別是公開場合,讀白字或寫錯別字是教人臉紅的事,唯經常有人把「龜裂」讀錯,卻弄不明白,為什麼此「龜」不可讀ㄍㄨㄟ,偏得讀ㄐㄩㄣ才正確?其實,這是受到「龜裂與皸裂」混淆不分的影響所致。

皸,讀ㄐㄩㄣ,皮膚因為寒冷或乾燥而破裂,如皸裂,宋濂〈送東陽馬生序〉謂「足膚皸裂而不知」。此「皸」讀「軍」,是孳乳而生的形聲字,「軍」為聲符,「皮」為形符,一目了然。

龜,較複雜,有三個不同的讀音,讀ㄍㄨㄟ,烏龜也,象足甲尾之形;讀ㄑㄧㄡ,地名也,如「龜茲」,此漢朝西域國名,在今新疆省庫車縣和沙雅縣之間;亦讀ㄐㄩㄣ,皮膚因受凍而出現裂紋,音義同「皸」,王安石〈寄楊德逢〉詩云:「遙聞青秧底,復作龜兆坼。」

一般人之所以會將「龜裂」的「龜」讀為「ㄍㄨㄟ」,是因古代占卜灼龜時,甲上裂紋代表預兆,曰「龜坼」;然而天旱地裂,亦紋如龜甲,故曰「龜裂」,義同「皸」字,乃轉讀為ㄐㄩㄣ。由於時代之變遷,如今「龜裂」常見而「皸裂」罕用,甚至只知「龜裂」而不知「皸裂」,漸漸地想當然爾,每每將「龜裂」之「龜」(ㄐㄩㄣ)誤讀為ㄍㄨㄟ矣。

語言文字之使用,約定俗成,就算讀錯或寫錯,既然眾人長期誤用,「積非成是」,索性將錯就錯,錯的最後也變成對的了,此即所謂「本無其字,依聲託事」的假借字,如「令」本是「發號」之意,但假借做為「縣令」的「令」;「長」本是「久遠」之意,但假借做為「縣長」的「長」,都是明顯的例子。「龜裂」的「龜」,破音字應讀ㄐㄩㄣ,現在就算讀ㄍㄨㄟ者多,且事出有因,情有可原,但只要尚未被普遍認可為假借字,「龜裂」的「龜」還是得讀為「皸裂」的「皸」,以免貽笑大方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龜裂 皸裂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