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77791943_m.jpg  ﹝臺北歡樂嘉年華﹞

網路時代日新又新,發展速度之快,超乎人之想像,特別是新世代的網路語言,諸如火星文之類,往往讓人有如「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」,等弄懂了,卻又不免啼笑皆非,覺得這未免太「KUSO」了。然而,這邇來流行的「KUSO」,是網路族共通的、彼此都懂的專門用詞,但「老一輩」的人,看了一定滿頭霧水,無法理解,這「KUSO」到底什麼意思?何以會是青少年次文化的表徵?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禪?

KUSO是日語發音,原意為「糞」、「屎」,通常也拿來當成罵人的口頭禪。但對臺灣的網路世代而言,KUSO或稱為「庫索」、「酷搜」,類似「認真面對爛東西」,被廣泛當作「搞怪」、「好笑」。此類「搞怪」,通常表面正經八百,實則帶著無厘頭、惡作劇的意味,比方說「KUSO game」就是一種窮極無聊的遊戲,如「快閃族」、男扮女裝搞笑、網路拍賣中出現「使用過的筷子」或「牙線」等,都可歸類為「KUSO文化」的一環。

使用KUSO一詞,在臺灣早先只限於網路,後來則藉由網路特性,慢慢從BBS討論區擴散開來,四處傳播、流行,引起網友共鳴,於是影響愈來愈大,運用的對象也愈來愈廣泛,不再限定於文字。越來越多網友利用文字和影片大玩KUSO,如香港警察臥底電影《無間道》,原本嚴肅的電影對白,經過網友的創意加料,變得超搞笑,引來大批網友瘋狂轉寄與下載,形成風潮,引起大眾媒體的重視與連續報導。有些以青少年族群為消費對象的廠商也開始接納上述觀念與作法,甚至積極扮演推手,舉辦各種相關活動,提供網路機制,鼓勵網路新世代繼續KUSO,譬如將網友虛擬創作的「喬登拖鞋」放在Yahoo!奇摩首頁、PC Home除了「就是愛搞怪」貼圖區外,還舉辦「搞怪貼圖大賽」、可口可樂則舉辦高中生搞笑歌舞比賽等等。再如,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前夕,頒發年度大爛片「金草莓獎」,或是仿諾貝爾獎之「搞笑諾貝爾獎」,頒獎給「無法重做亦不應被重視」的科學研究,這些都是KUSO文化的具體呈現。由此觀之,「KUSO/惡搞」似乎成為現在網路和社會上流行的現象了。

據考,KUSO一詞,其出有典也。它源自KUSO game(直譯:如糞便般不值一玩的遊戲)之《死亡火槍》(Death Crimson),此一遊戲軟體甫上市發售,就被雜誌專欄惡評為「在32位元 Sega Saturn 主機上,做出連8位元主機圖像都不如的遊戲」,且長年高居Saturn Magazine最爛遊戲的榜首。遊戲中的主角「越前康介」一旦遭到敵人攻擊,就不時發出慘叫聲:KUSO(類似英語的粗話shit),這正是一般玩家心態的寫照。由於此一遊戲軟體實在太爛了,據聞當時遊戲設計業界,人人爭相購買此片,深入了解其「爛」,並引以為戒;妙的是,也因其爛到極點的樂趣,吸引一群能欣賞其「缺陷美」,自稱Kuso Game Hunter(KGH)的玩家。這些玩家,時常將此一作品主角越前康介的慘叫聲「KUSO 」掛在嘴邊,久而久之,成為口頭禪,而KUSO 也慢慢成為華人世界中「惡搞」的代名詞。

主流社會常用「草莓族」這個比較負面的名詞來形容未能吃苦、抗壓力弱的年輕一代,如今他們以自己的KUSO文化來反擊,顛覆老一輩的思想,看來似乎還頗為成功,比如曾獲金鐘獎肯定的綜藝節目《全民大悶鍋》(已改版為《全民最大黨》)的角色扮演,即為典型的KUSO演出,卻不分年齡層,廣受觀眾歡迎,足見KUSO文化具有強大穿透力。畢竟,KUSO文化具有「紓解壓力」、「帶來歡笑」、「創意無限」等優點,而且還可以是一種健康的休閒娛樂,所以說,只要戲而不謔、無傷大雅,不是真正離譜的「胡搞瞎搞」,舊世代的人這時候不妨用比較輕鬆的角度來欣賞,相信在新世代的人眼中,就不至於那麼「機車」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KUSO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