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77791532_m.jpg  ﹝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,再做專業人﹞

自古以來,尊重人、尊重自然、尊重真理、尊重價值的知識分子,是社會的良心。由於知識分子的風骨、堅持與參與,罪惡才不能長久,正義得以勝利,人纇也才能繼續生存。看到國家社會的弊端,知識分子應負起社會改革的責任,若獨善其身、靜默不語,或是向當權者靠攏,成了歌功掩過的御用學者,如此,如何引領國家的改造與前進?如何向歷史交代?在今日功利主義當道的社會,遺忘、虛浮、短視的年代裡,知識分子獨立之批判精神,尤顯可貴。前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,不但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,他更走出研究室,積極參與社會,秉持知識分子的智慧與良知,藉由專欄寫作與演講,不厭其煩地督促政府及民眾自我反省,以期我們身處的社會,不斷地改革、進步,堪稱臺灣現代知識分子的典範。

黃崑巖教授,臺灣新竹人,臺大醫學系畢業,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博士,曾任臺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、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,上海醫科大學榮譽教授、臺大醫學院客座教授、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、臺灣數所大學通識教育講座,是國際上研究干擾素與感染免疫的知名學者;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、全國醫學院評鑑委員會(TMAC)主任委員、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、教育部顧問等。在醫學與教育方面具有頂尖專業素養的黃崑巖教授,一九八二年回國後,看到國內各種不甚合理的社會百態,乃透過報章雜誌的專欄,以敏銳的觀察力、過人的智慧與聯想力,予以剖析,寫出面對人生的種種新思維,以及如何提升氣質與素養,兼具理性分析與人文關懷的前瞻思考,帶給讀者清新深邃的啟發與感動,受到各界的重視,實為近年來國內最受矚目的醫生作家。黃教授這些專欄文字,先後集結為《外星人與井底蛙》(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,1998年)、《醫師不是天使》(臺北:健行文化,2002年)、《黃崑巖談教養》(臺北:聯經,2004年)、《生死關頭見豁達》(臺北:健行文化,2004年)、《黃崑巖談人生這堂課》(臺北:健行文化,2005年,原書《莫札特與凱子外交》增訂更名)、《黃崑巖的人生啟思錄》(臺北:時報文化,2006年)、《黃崑巖談人文素養》(臺北:健行文化,2007年,原書《醫眼看人間》修訂更名)等書。其中《醫師不是天使
──一位醫師作家的人性關懷》一書,被多所醫學院選為指定教材。

黃崑巖教授也經常受邀演講,聽眾除了被他專業而親和的態度深深吸引外,更嘆服於他豐富無比的人生經驗。在各領域都有傑出成就的他,總是積極、樂觀、向上,讓生活往更好的層次發展。如今,享受著科技文明的現代人,心靈容易迷失,最需要的就是對人生有正確的想法,而黃崑巖教授的精闢見解,每每發揮指引迷津的功效。二
○○四年總統候選人辯論時,黃崑巖教授應邀擔任提問人,他曾提問「何謂教養」?這個看似簡單的題目,幾乎考倒當時的候選人,「教養」隨即成為當時社會上最關注的話題,引起各方面廣泛的討論,影響相當深遠。

關於「教養」,黃崑巖認為,這有如一陣風,想看它或捕捉它,必須從一個人的言行去察覺、推測與判斷,唯有遇到特殊情況,缺乏教養者才會露出真貌,讓人看到其內涵之貧乏。有人以氣質與風貌或者舉止典雅來衡量一個人的教養,他說,這些特質只算是教養的一部分,因為教養還得看一個人面對抉擇的挑戰時,是否作出富於智慧的判斷與抉擇。總之,「教養」猶如孔子之解釋儒家中心思想「仁」,有著各種不同的面向。黃崑巖試著為「教養」下定義,他認為,教養是一種內在自我的教育,對週遭生物生存權利有敏感度,對別人的感受有所尊重,具強烈正義感,知道如何節制自己,具有目標明確的人生觀,是秉持「擇善原則」的社會人。換言之,教養是發自個人選擇,為理念作自我鞭策的一種生活風格,特別強調的是自制、自律,此與宋明理學家所謂之「慎獨」,有異曲同工之處。

黃崑巖之關懷社會,以改革教育和推廣閱讀為主軸。教育在於培養我們的眼光、道德勇氣、正義感、辨別是非、做判斷、下決定與付諸實踐的能力,也就是訓練我們如何善用腦裡的額葉。他憂心國內教育之偏重實用,為年輕人培育教養的成分則太少,認為如果不了解老子「無用之用,是為大用」之理,教育只是偏重就業,甚且走極端的「學以致用」而講求生存的競爭力,忽略了藏在生活基座的文化面,教育就會逐漸成為訓練技能的工具罷了。其實,教育應該講求「文質彬彬」,也就是「致用訓練」與「人文教養」要適量、適度的調和。而「閱讀」無論在教育或教養上,都扮演關鍵性的角色。閱讀與教養都從家庭開始,所以家庭方面的配合尤其重要。黃崑巖苦口婆心地提醒家長,父母沒有閱讀的習慣,下一代就很難愛上閱讀,因為學習多半是靠模仿來的。他更勾勒心目中的書香社會,晚間,關掉電視個把鐘頭,一家人人手一冊地圍坐在茶几周圍,伴著茶香,各唸各的書,好不快樂!此情此景,多麼令人神往!

此外,因為黃崑巖教授的專業領域在於「醫學」,故其專欄文章與醫學有關者頗多,且深入淺出,與人文相結合,形成作品的一大特色。如他有「我們都是早產兒」一說,謂人類出生後一年,生理發育才能達到新生的哺乳類(如牛羊)剛出生時的程度,所以人類的妊娠期,原本應是二十一個月而非九個月;也就是說,人類的頭須包括一座遠大於產道的腦部,倘若等胎兒腦部整個成長後再出世,母體和嬰兒都將難產而死,所以上天選擇了趁腦部尚未長得過大時,即提早讓胎兒出世;接著在產後一年,等腦質完整發育了,才能夠站立走路。這是高度想像力的假設,卻也言之成理。再如他指出人類心智作用的主要部位,可能在於與學習、創意的高層次作用有密切關係的「額葉皮質」,或是在掌管情緒、學習與記憶有關的「下視丘」,甚至是涉及包括杏仁核與海馬在內的「邊緣系統」(limbic system),但這許多不同部位的腦細胞,還得縱橫交錯,把資訊過濾、選擇,方構成俗語所說的「思考」。黃教授亦將「藥」的定義擴大,凡補藥和維他命都包括在內,他提醒讀者,抗生素與類固醇這些有美國仙丹美名的藥品,如果濫用,會破壞我們體內的生態與原本平衡的健康狀態。所謂「有利就有弊」,黃教授引用藥理學家杜聰明博士所言:「我研究的是藥,但我的祕方是不吃藥!」這些論點皆有根有據,言之有物,又饒富人文趣味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黃崑巖教授強調,書一定要精讀,而且不吝提出對論文的獨到見解,他說,文章要有重點,即基本目標,應注意文章的敘述是否匯流到這一目標?抽絲剝繭是否有條理的結構?對此黃崑巖教授特別由醫學的角度,提出以下妙喻,謂架構是骨骼,文字則是肉,「肉」要講究「結實」精簡,字字擊中標的,肥肉宜大膽割愛;同時,文字要表現信心,立論要正確與考慮周到,書寫得無懈可擊才能使編者、讀者心服。以上心得,的確頗具參考價值。

黃崑巖教授的座右銘是「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,再做專業人」,這讓人聯想起創辦遠東音樂社及《音樂與音響》雜誌的張繼高先生,他重視精緻生活的理念與實踐,一生追求精緻、品味,只要活著一天就要求活得快樂精緻。主張「美感是教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」的黃崑巖教授,一方面拓展個人的思想、見識與涵養,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;也能體認自己對社會與他人應有的貢獻與影響,付出更多關懷與努力,為這個世界構築更美好、更繽紛的明天,此適足以與張繼高先生相媲美也。

「風聲雨聲讀書聲,聲聲入耳;家事國事天下事,事事關心」,這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於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,充分表現了知識分子的道德感與責任心。若謂黃崑巖教授一言一行正是以上對聯之寫照,不亦可乎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黃崑巖 知識分子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