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77785977_m.jpg  ﹝玩珠盤﹞

‧戲棚下

民國五十年代,就讀小學時,盛夏的夜裏,常到廟口看歌仔戲,至於台上演什麼戲或唱些什麼調,並非重點,真正吸引人的是,戲棚下那移動的小型夜市,有烤香腸、烤魷魚的,或是賣車輪餅、糖葫蘆、燒酒螺、枝仔冰……等的小攤子,更有射飛鏢、打彈珠,或是賣現削甘蔗的,現場吵雜,人聲鼎沸,卻充滿歡樂的氣氛。戲棚下明明暗暗之間,最適合孩子們玩捉迷藏了,玩著玩著,有人累了自動跑回家,但陸陸續續又有新到的人加入,遊戲還是繼續下去,直到散戲。如今,野台歌仔戲已難得一見,而夏天的夜裏,大人小孩幾乎都不出門,情願留在家裏看電視、打電動、上網、吹冷氣,比起來,以前的夏夜比現在有趣得多,也更教人懷念呀!

‧大明戲院

就讀小學之前,住在三重市中央北路巷子內,住家後方正是大明戲院,這時還是民國五
年代。因是鄰居的關係,看守戲院入口的撕票員網開一面,讓附近的孩子們自由出入電影院,甚至於在闃黑的電影院中玩捉迷藏。當時黑白粵語武俠片正風行,我看了不少,印象較深刻的有蕭芳芳《火燒紅蓮寺》、于素秋和曹達華合演的《如來神掌》,近年賣座口碑皆佳的周星馳港片《功夫》拍攝手法明顯深受《如來神掌》的影響。記得許多粵語武俠片的大反派都由石堅擔綱,演得讓人咬牙切齒。後來,搬離中央北路,大明戲院易主,更名「三重大戲院」。不久前,舊地重遊,昔日玩伴不知去向,三重大戲院院址亦早已改建為公寓大樓多年矣,然此一美好的童年回憶依然深深鐫刻在心版上。

‧野台歌仔戲

從來都不曾是歌仔戲迷,即連早年一度紅透半天邊的楊麗花電視歌仔戲,我也未曾看過整齣劇,倒是「明華園」歌仔戲因為故事情節逗趣,演出生動,道具多、換景迅速,戲劇節奏又快,不輸紐約百老匯名劇《歌劇魅影》,所以近年來從頭到尾觀賞過幾次。只是其他的野台歌仔戲,日益凋零,有一陣子,歌仔戲為了「起死回生」,竟淪落到演「黑盤子戲」,亦即前半段演傳統歌仔戲,後半段就開始所謂的綜藝節目,只見方才身著古裝的女演員,搖身一變,成了豔舞女郎。如此犧牲色相,反而加速歌仔戲的沒落。有時候,無意間在公園或廟前看到野台歌仔戲,但觀眾總是零零落落,演的人也意興闌珊,教人心酸,不忍卒睹。儘管曾經深入民間,在臺灣民俗文化裏占有一席之地,但由於時代變遷,如今野台歌仔戲註定要走入歷史了,怎不感慨!

‧下午的布袋戲

一九六
、七年代,臺灣布袋戲盛極一時,「五洲園掌中戲團」的「雲州大儒俠」,風靡全國,就跟紅葉少棒隊一樣,曾經是多少四、五年級生難忘的童年回憶。物換星移,曾幾何時,幾乎只剩下電視台的「霹靂布袋戲」碩果僅存,昔日的野台布袋戲已經很難見到了。那天下午經過公園旁邊一家小廟,意外看見廟前正在搬演布袋戲,大約是信眾還願酬神吧?我駐足觀賞、回味,這才發現,這齣布袋戲根本沒有文武場,甚至連口白也是放錄音碟對嘴,台上的戲偶雖然隨聲動作著,卻已經完全失去生命力了。看著看著,我竟悲哀得想哭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布袋戲 歌仔戲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喬桑 的頭像
    喬桑

    喬桑の文藝錄 

   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