﹝西門紅樓﹞
公共建設是否美而好用,可以看出一個城市進步的程度。都會建設華而不實固不足取,若只是耐用但欠缺美感,難免無聊乏味。當然,既不好看又不好用就等而下之,教人敬而遠之了。舉世聞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,其建築作品講求特色、美觀而實用,並且與周遭環境融合為一,營造整體美感,諸如巴黎羅浮宮改建工程、香港中國銀行大樓、德州達拉斯音樂廳、美國搖滾音樂紀念堂……等,都是其代表作,也都成為各該城市的代表性地標,讓當地民眾引以為傲,與有榮焉。反觀臺灣首善之區--臺北市,近年來由政府規劃的公共建設,有不少既不美觀又不好用,連一般民眾都不滿意,遑論在貝聿銘眼中的評價了。
以小吃聞名的臺北圓環和士林夜市,是臺北人共同的美好記憶,也是臺北市與民眾關係十分密切的公共建設。近年來,由於圓環和士林夜市老舊、髒亂,臺北市政府乃針對圓環和士林夜市予以重建,照理說,圓環和士林夜市應該煥然一新,更讓民眾樂於接近,其實不然,外觀時髦漂亮的圓環,民眾出入不便,內部採斜坡迴旋而上,反而造成動線不良,每每讓顧客找不到攤位,或者吃完之後,又得繞個老半天才找到出口,抱著懷舊心情前往圓環的臺北人,無不怨聲載道,大失所望,果然圓環終又吹起熄燈號。同樣的,臺北劍潭捷運站旁的士林夜市,雖比舊址乾淨明亮,但平心而論,通風欠佳,如值炎炎盛暑,簡直與烤箱無異,這時在夜市裡面品嚐小吃,已經不是享受,反而是一種折磨了。我們不免疑惑,臺北市政府營建部門當初是如何做出改建更新計畫的?其執行力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?
此外,深具歷史意義的臺北市中山堂廣場的改建結果,也令人懊惱不已。原本廣場空間就不大,偏偏靠近永綏路這邊增設了一面大而無當的紀念碑,以及狀如小圓錐的噴水池。其實極少人會去看那刻記歷史事件年份的紀念碑,至於噴水池平時也幾乎無水可噴,廣場上僅存的空地倒成了年輕人玩滑板的場地,更教人生氣的是,廣場四周的人行專用道,路面鋪設凹凸不平的磚塊,行走其間,腳底可以說極端不舒服。像這樣既不美觀又不好用的設計案,何以會獲得臺北市政府的青睞?令人不解。
無獨有偶,日前看到有關臺北市承德路吉利路橋的報導,同樣使人搖頭。為了方便輪椅族使用,路橋兩端竟然設計成坡度甚高的分段迴旋道,坐輪椅者即使有人幫忙推,還是得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夠把輪椅推上斜坡,不過要下陸橋時,因為坡度太陡,以致險象環生,毋怪乎輪椅族情願繼續走路橋下的人行穿越道,反而把吉利路橋讓給機車或腳踏車來使用,真是本末倒置,令人啼笑皆非!
公共建設與民眾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,非得要美觀又好用才行。不過,由上述幾個例子來看,臺北市政府對於公共建設的規劃與執行,其成果顯然教人失望。但願臺北市政府和臺灣各鄉鎮市,都能夠重視每一處的公共建設,不分規模大小,由真正內行的專家來負責,並且本乎貝聿銘的建築理念,追求特色、美觀、實用,不斷提升公共建設水準,讓大家享受更高更美好的生活品質。
- Oct 01 Thu 2015 15:47
貝聿銘看臺北──談提升公共建設水準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